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六日公布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”,香港有一人入选,现年八十五岁的古琴传人蔡昌寿,以古琴艺术项目入选。
生于乐器世家的蔡昌寿,家族当年在广州经营乐器厂,自小醉心钻研古琴,既懂弹奏,亦懂造琴,大半生与古琴结缘,蔡昌寿过去二十多年开班授徒,将古琴艺术传承下去。
经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专家组评审及确定推荐名单后,经过公示二十日,十六日正式公布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”,合共有一千零八十二人上榜,合资格人士要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代表性人物。
香港入选传承人的是古琴艺术项目的刘昌寿(蔡昌寿);而澳门亦有四位入选传承人,分别是南音说唱项目的区均祥,澳门妈祖信俗项目的陈键铨,以及澳门哪吒信俗项目的郑权光、叶达。
琴棋书画以琴为四艺之首,蔡昌寿的祖父蔡春福清末在广州成立“蔡福记”乐器厂,制造古筝、二胡及西洋乐器等,蔡昌寿父亲将生意迁来香港,蔡自小学习多种乐器,唯独偏爱古琴,更随古琴家徐文镜钻研造琴技艺,古人称造琴为“斲”(音“琢”)琴;他与恩师徐文镜在五十年代创作《镜斋十二琴铭》,以十二首诗配对十二张古琴,其师傅因眼疾未能完成,蔡昌寿八十年代重新完成恩师遗愿,重造十二张琴,更邀得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铭文。
他亦曾为饶宗颐修理古琴,获赠《斲琴图》,而蔡就亲斲一张古琴“万壑松”,并刻上《斲琴图》的题字。
蔡昌寿十六日接受本报查询时表示,对获国家肯定感到任重道远。他说,古琴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,是最古老的拨弦乐器,其音色同古筝不同,较为浑厚深沉,但变化万千,情感细腻,不过近年内地识维修古琴的人都已减少。
延伸阅读
確診者李運強潛逃三天 旺角落網
(星島日報報道)上周五在油麻地伊利沙伯醫院偷走,引起全城恐慌的六十三歲新冠肺炎確診者李運強,失蹤五十三小時至昨晚現身旺角街頭,有市民發現報案,穿上保護衣的警員趕至,先以膠帶在其四周圍封,再由救護車將他送院,李當時已除去病人服換上羽絨褸,戴有口罩,暫未知他逃走原因及連日去向。
李運強自上周五下午五時逃離醫院後,一直音訊杳然,警方前晚發布其照片展開全城通緝。至昨晚十時許,有巿民經過豉油街與彌敦道交界,發現一名戴黑色鴨舌帽及黑口罩、穿羽絨褸和運動褲的男子疑似李運強,暗中報案,警方接報大為緊張,派員兜截至附近長沙街近上海街交界將他截獲。
多名穿上保護衣的警員上前截查疑人,證實他為李運強,警員為安全計,先用封鎖膠帶把現場圍封及將他拘捕,救護車其後到場將他送院,李除眼神有點呆滯,身體似無異常,可自行步上救護車;至於他為何逃走及連日去向,警方正向其了解。
據了解,李運強自確診入伊利沙伯醫院治療後,情緒不穩,採不合作表現,他沒有病徵,其病毒數值(CT Value)逾二十,即不高也不低,病情算穩定,但仍未到出院日子。
李報住旺角花園街一九八號唐樓劏房,同一大廈早前亦有一名五十八歲女子確診治療;樓下一名姓溫檔主指責逃院病人十分自私,令巿民憂慮,人心惶惶。
延伸阅读
港大獲私人投資10億 設港首家疫苗生產廠
(星島日報報道)新冠肺炎下疫苗被視為重要「解藥」,港大及理大致力研發疫苗救港,卻因本地缺乏製造疫苗基礎設備而處處碰壁,最終未能躋身首批可用疫苗之列。港大研發疫苗進度受阻,作為研發團隊統籌者的港大首席創新總管兼校長資深顧問何亦武,今年中主動向港府「敲門」,提出設疫苗廠的計畫,惟卻不獲港府撥款支持,只能轉投尋找私人投資者。團隊尋覓半年後終成功與私人投資者達成協議,願意投資十億元及在元朗提供逾十七萬平方呎的廠房,預料雙方會在本月底正式簽約,打破本港多年來的「疫苗荒」困局,成為香港首家疫苗廠,最快明年底開始生產二千萬劑「港研及港產疫苗」。政府發言人回應時承認有機構正與香港科技園討論,工業邨是否有合適地點設立相關生產設施。
「疫苗研發是離不開疫苗廠,如沒有疫苗廠,我們無法很快去研發疫苗。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,港大疫苗最先躋身「研發大軍」,並與內地疫苗廠合作,以填補本地缺乏疫苗廠的缺口,惟本港過去二十多年,雖然先後經歷過沙士、禽流感高峰期及每年流感來襲,本地卻一直缺乏疫苗廠,以至一直未有生產疫苗經驗,更令市民不時經歷「疫苗荒」。從事生物科技行業多年的何亦武直言:「(我們研發)開始是很早,但是到後來不斷愈跌愈後,到至今仍未能踏入臨牀研究。」
研發疫苗進度不如理想,令到何亦武更堅定設立本地疫苗廠的決心。他早於今年四、五月向港府提出設疫苗廠的計畫,期望得到港府實際的支持,卻未獲港府積極回應,「口頭上有支持,道義上也有支持,具體化的資源落實還是沒有。」何亦武亦非首名提出設立疫苗廠而遭港府拒絕,早於〇五年禽流感高峰期時,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已向政府「敲門」,惟卻未見政府大力推動。
被問到是否因設立疫苗廠須耗資天文數字的金額而令港府卻步,過往曾參與研發疫苗的何亦武反駁指,因首個工廠僅需滿足本地用量,建廠以及後續科研大概只需十億元,「十億元聽對港大而言也是頗大,但對於香港來說,還真不算是巨款。」
翻查世衞資料,如要每年要一千萬劑疫苗,需用上約兩億至五億元資金,預計在三年半至七年完成。何亦武表示,有見建廠需時,故團隊計畫找現有廠房改建,而按照本港每人兩劑的儲備產量,首個工廠僅需可產量約二千萬劑的廠房。如此產量的廠房只需逾八萬六千平方呎的車間面積,再逾八萬六千平方呎的庫房、行政辦公室面積,合共逾十七萬平方呎。
對港府尋求資助碰壁後,何亦武團隊唯有轉向找民間投資者磋商,幸得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,社會亦明白到設立疫苗廠的緊急需要,團隊用六個月的時間則可找到具有生物科技背景的投資者,願意投資十億元及提供元朗廠房作改建,協助港大未來生產疫苗,預料雙方會在本月底正式簽約合作,「設立疫苗廠的金額,比起社會因沒有疫苗而損失的錢,只是佔很少。」按目前進度,預料明年農曆新年後開始改裝元朗的廠房。
「如果幾年前就有(疫苗廠),有可能應該上了市。」何亦武坦言,香港疫苗生產廠現時才起步,確實較不少亞洲國家來得遲,估計與政府比較保守有關,「是反應性不是主動性」,在考慮問題時可能沒有想太長遠,「現在疫苗沒有了,就買疫苗,不會想設立疫苗廠,就以後不會有這問題。」
他預料,疫苗廠最快可在明年底生產開始二千萬劑疫苗,以讓本港可以自給自足,並希望在後年開始與政府談採購的細節。至於未來的大計,他表示待生產技術成熟後,廠房亦可協助研發其他疫苗,包肺炎及HPV疫苗等,「一條龍處理研發及市場的需要。」他期望,待疫苗廠回本後,利潤部分會放回港大作研發並再拓展工廠,望能於明年年底擴建廠房以達至每年生產逾一億劑疫苗的目標,並把有多餘的疫苗可向大灣區及東南亞國家出售。